負面情緒,讓你更健康、更堅強、表現更好?
這個世界上,失敗、虛偽、倦怠、遭到拒絕、自我懷疑和討厭的人都沒有辦法避免,因此積極正向不是唯一的解答。事實上,如果我們不願接納人生中無可避免的痛苦,無論是離婚、親人死亡還是工作上沒有得到升遷,這時痛苦就會變成煎熬。當我們迴避情感、身體或人際關係上越來越不適的感受時,煎熬反而會開始形成。
與其努力提升快樂,我們主張要有能力面對所有的心理狀態――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並且適切回應人生的無常百態。簡單來說,這就是所謂的「完整」。一個完整的人,他的行動會為他所認為重要的事情服務,而這有時候就需要我們善用「黑暗面」的情緒。
研究人員也發現,如果負面和正面的情緒都經歷過,這樣的人提出的點子會比單純快樂的人更有創意。在工作上,挑戰所帶來的壓力似乎也能提升動機。羅納德.貝德洛(Ronald Bedlow)和他的同事做了工作投入程度的研究,並這樣闡述研究發現:
我們主張,如果能承受不同的負面打擊,並且將這些打擊轉化成正面的力量,取得兩者之間的平衡,就具備了調適力。如果盡可能逃避負面經驗,並且壓抑負面的感受,那麼無論是對工作動力還是個人發展都沒有幫助。
貝德洛的研究團隊也強調,關於心理狀態,還有一個重點時常被忽略:心理狀態只是暫時的。人們在談論快樂或是憂鬱的時候,往往假設這是相對穩定的經驗。
事實上,我們是在不同的狀態之間轉換,有正面也有負面。完整的人願意、也能夠轉換到正面或是負面的狀態,並且在特定的情境之中達成最好的結果,這樣的人往往是最健康、最成功也最優秀的學習者,並且享受最深刻的幸福。我們把這稱之為「二○%的優勢」,因為具備完整性的人不只八○%的時間經歷了正面狀態,剩下二○%的時間也能善用負面狀態的好處。
當然這些百分等級不見得精確,但是我們主張,八十比二十是實用的經驗法則,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完整性的概念。
逃避負面情緒,也限縮了自我的成長與生命的意義
根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學會(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資料,在任意十二個月的期間裡,平均每五位美國成年人就有一位罹患焦慮症。青少年的數字更高,有二五%飽受臨床顯著焦慮症之苦。而且這些統計只凸顯了「可診斷焦慮」帶給人們的痛苦,如果再納入每天形形色色的壓力,像是飛行恐懼症、公眾演講和財務負擔等等,那麼焦慮的人口幾乎將近一○○%!
弔詭的是,我們的壓力越來越大,是因為我們如此強調舒適。
由於今天我們擁有這麼多的資源設施,也就發展出「逃避不舒適」的傾向:我們只要一獨處就立刻掏出智慧型手機,無聊就消除了!我們在高速公路上鑽來鑽去,尋找最暢通的車道,這樣就不用塞個半天了!我們一下班回家就打開電視,這樣其他的放鬆、紓壓通通不需要!多數人並不了解的是,這種輕鬆生活的吸引力乍看之下很自然,但根本上卻是對於不舒適的逃避。害怕被拒絕的人逃避和他人見面,害怕失敗的人不敢冒險,害怕親密關係的人一下班回家就打開電視和電子郵件。逃避,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深層問題。
有兩種逃避會導致人們的問題:逃避愉悅與逃避痛苦。我們都知道有的人沒有辦法享樂,因為他們認為時間有更好的利用方式(你可能也是其中之一)。順著這個脈絡,我們可能也會害怕樂極生悲,或是擔心如果慶祝一些喜事,像是生日、升遷還是有氧搏擊課程結業等等,我們會過度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因而忽略了他人。心理學家把這點稱為「否定正面思考」(disqualifying the positive)。不幸的是,當否定正面思考時,我們也喪失了許多珍貴的黃金時刻,而這些時刻都是人生美好的一部分。另外一種形式的逃避――而且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種,則是想要遠離所謂的負面心理狀態,例如憤怒和焦慮。但不幸的是,逃避問題也意謂著逃避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沒有一絲憤怒,歷史上重要的種族、性別平權抗爭會是什麼樣子,你可以想像嗎?如果世界上沒有人感到任何懊悔會是什麼樣子,你可以想像嗎?或者在人生中,你從來不需要為重大的決定天人交戰,不需因此放棄原先的目標,只要不斷努力就能成功,你可以想像嗎?而逃避這些狀態的結果就是,你也不經意限縮了自己成長、變得成熟和豐富閱歷的機會,也因此壓抑了生命的內涵與意義。
放棄,也可能是充滿智慧的轉身
一九九五年,在已經多到不足為奇的聖母峰攀登者中,瑞典探險家約蘭.科羅普(Göran Kropp)立下了一道新的極端標竿。他想在沒有任何輔助之下登頂,這些輔助包括氧氣補充、固定的繩索和梯子、雪巴人的幫忙、行李挑夫或是任何有馬達的交通工具。
為了做到這點,他先展開了一趟單車之旅,全程超過八千英里,從他的故鄉瑞典一路騎到了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從加德滿都開始,他揹了好幾趟行李,進入聖母峰底下的營地,接著他在險峻的岩石和冰雪之中自行闢出了一條路徑,這條路徑沒有任何探險隊走過。然而在登頂當天,科羅普做了一項艱難的抉擇──他在距離地球最高峰僅僅三百英尺的地方決定轉身而去。這是因為傍晚的狀況不佳,如果他登頂的話,下山時勢必處於寒冷、疲憊和漆黑的狀態。
科羅普的自制力令人讚嘆,在投注了那麼多心力,卻在如此接近目標的時候決定轉身放棄,而這後來也證明是個明智的決定。一周之後,好幾個探險隊因為太過執著於登頂的狂熱,被險惡的天候高高困在聖母峰的山側。幾天之後,就發生了著名的一九九六年聖母峰山難,一共有八人喪生。
科羅普轉身的決定也許拯救了他的性命,也讓人重新檢視了一道普世的假設,那就是認為堅持就是好的,而放棄就是不可取的。
我們認為,負面情緒就是會讓人感到不適、時常想要迴避的狀態,而這些情緒有一個主要的好處,那就是當我們感受到負面情緒時,我們會比較不那麼執著於目標。
悲傷、挫折、懷疑、困惑甚至罪惡感都有類似的功能,提醒我們要適時踩剎車、在心中退一步,如此一來才能夠反思,並且保留資源和精力。人們時常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傾向,或是不想見到先前投入的成本付諸流水,所以不願意認賠殺出,只是眼睜睜看著希望越來越渺茫。
每一種情緒,都可以帶給你珍貴的訊息
負面情緒是我們健全的情感機制中重要的一環。簡單來說,你的情緒就像車子儀表板上的GPS,能夠從宏觀的角度告訴你現在所處的位置,前後方有什麼東西,以及車子前進的速度如何。
在每個例子中,這些情緒都顯示了有什麼事情不太對,需要你即時的關注。
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這個世界上,人們就算沒有達成嚮往的目標也不會感到失望,那會是什麼樣子呢?還有,如果家裡地下室失火,但是你卻無法感到害怕,那會是什麼樣子呢?如果沒有這些所謂的負面感受,世界上就不會有健全運作的人類。
摘自 今周刊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7/post/2014113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