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殖醫學會今(26)日發布《我國少子女化對策—擴大人工生殖補助》建言書,邀請(TEFA)台灣凍卵協會及其他民間病友團體代表參與
包括強化衛教知識宣傳、人工生殖補助方案調整、提高生育保存及凍卵可及性、人工生殖資料庫優化、友善生育環境推動、中央地方協作、孕產家庭心理支持、人工生殖適用對象擴大、商業保險資源導入等9大建言
2024年美國全球生育率評比,台灣的總生育率只有1.11、落居全球之末,情勢非常嚴峻,已經可以視為國安問題

▲台灣生殖醫學會今日發布《擴大人工生殖補助》建言書,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蔡英美(右7)偕同理監事,邀請國健署署長沈靜芬(左七)、立法委員王正旭(左6)、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右5)、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左5)、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右4)以及台灣凍卵協會理事長曾琬婷(左4)代表出席
台灣少子化問題已被視為國安級挑戰。內政部統計顯示,2024 年全國新生兒數跌破 13.5 萬人,創下歷史新低;同時,高齡化加速進展,65 歲以上人口已達總人口 19.64%,預估年底將突破 20%,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雙重壓力下,生育政策為我國重要議題。 台灣生殖醫學會今日發布《我國少子女化對策—擴大人工生殖補助》建言書,由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台灣凍卵協會理事長曾琬婷及立法委員王正旭、陳菁徽連袂出席,除了感謝政府推出生育補助政策造福民眾外,也期待政府持續擴大人工生殖補助、放寬醫療性凍卵條件,守護女性生育力,共同推進少子化對策,邁向完美國家。 政府自 2021 年推動人工生殖補助政策至今,已成功迎來 24,653 名新生兒,為兩萬多個家庭帶來希望。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表示:「試管嬰兒補助是國家級投資,已經實際幫助許多夫妻成家,讓民眾減輕負擔,避免因經濟壓力錯失生育機會。」 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蔡英美表示,學會長期關注國內少子化政策,要特別感謝行政院少子化辦公室、國健署一直以來的支持,陸續推動諸多新政幫助不孕家庭。不過臨床上仍有不少尚未被照顧到族群,為持續協力政府政策優化,學會參照臨床現況及國際政策趨勢提出 9 大建言,包括強化衛教知識宣傳、人工生殖補助方案調整、提高生育保存及凍卵可及性、人工生殖資料庫優化、友善生育環境推動、中央/地方協作、孕產家庭心理支持、人工生殖適用對象擴大、商業保險資源導入等,期待與政府攜手並進。 國健署署長沈靜芬則指出,台灣女性首胎年齡已從30多年前的26歲上升至31.4歲,晚婚晚生讓「想生卻生不出來」的情況更常見。政府自2021年推動人工生殖補助以來,截至今年7月,已協助超過兩萬個家庭,迎來2.9萬名「試管寶寶」,即將邁向第3萬名誕生。她強調,政策將持續滾動式調整修正,也呼籲年輕夫妻能把生育提早納入人生規劃,「早一點生,不只能減少依賴補助,也能迎來更健康的下一代。」 國健署將自9月1日起試辦「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方案」,針對年輕癌友提供凍卵、取精補助,女性每次最高補助7萬元、男性8千元,每人終身最多可申請兩次,首年預估約600人受惠。根據國健署規劃,此次補助對象為18至40歲、具我國國籍,且罹患第0期至第3期乳癌或血液癌(如白血病、淋巴癌、多發性骨髓瘤),並經醫師評估後續治療可能影響生育能力者。病友須由醫療院所轉介並完成療程後,再由院所向國健署申請補助,目前全台共有35家特約人工生殖機構可辦理。 |
台灣凍卵協會曾琬婷理事長表示,凍卵是保留機會,政策若能擴大支持,將幫助更多女性圓夢。

台灣凍卵協會曾琬婷理事長指出「延後」並不代表「放棄」。越來越多 30–40 歲的經濟自主女性,選擇以 凍卵 保留未來成家的可能性。這群女性普遍具有高度生育意願,她們的需求與聲音,值得被納入少子化政策核心。因此也希望盡速修正《人工生殖法》,讓有意願卻未婚的凍卵女性,可納入改善少子化政策核心。
響應建言,落實女性生育自主與醫療平權
應將女性生育力評估(如AMH檢測)納入常規健康檢查項目,並明訂建議檢查年齡與頻率。此與本協會長期倡議之「一年一檢AMH」目標高度契合,有助於女性提早掌握自身生育健康,做出符合人生規劃的選擇。協會亦呼籲政府應強化高齡女性的治療彈性,推動補助制度中「取卵與植入脫鉤」設計,降低經濟壓力並提升成功率。此外,協會長期推動生育保存教育深入校園與職場,與生殖醫學會提出將生育教育納入國民教育之政策目標一致。
補助與法規並進,「時間性連動」的獎勵設計提高凍卵的轉化率
協會強調,補助與法規應並進,針對社會性凍卵者應全面提升凍卵可近性,並落實補助與使用之「時間性連動」,可設計「限時使用、有獎勵」的補助機制,提升使用誘因,避免「冷凍不解凍」的低轉化率問題;例如:針對35歲以下女性凍卵者,若三年內完成植入可獲得獎勵金。此舉將使補助資源更有效率地轉化為新生兒人口,實質解決少子化現況。針對單身女性,則應盡速修法開放人工生殖使用權,讓有意願卻未婚的女性,也能參與生育政策的規劃藍圖。
從「不敢生」的焦慮中解套,打造友善的育兒支持環境
協會舉出,台灣生殖醫學會名譽理事曾啟瑞醫師示警,生育率下滑並非單一面向的醫療問題,而是跨足居住、婚育、托育的系統性危機,針對台灣少子化與人口負成長現象,曾啟瑞提出兩大關鍵政策建言,包括「解決晚婚問題,從居住正義做起」、「優化育兒支持系統,讓托育公共化落地」。第一,要解決「不敢婚不敢生」困境,高房價與高房租使年輕人「未婚不敢結婚、已婚不敢生育」,曾啟瑞促請政府應加速社會住宅供給,並推動區域均衡發展,讓青年能在可負擔環境中築巢,形成婚育支持的基礎。第二,托育公共化與企業責任並重,公共托育雖已推動,但覆蓋率仍不足。建議 5,000人以上的公司,應依循ESG的S(Social)責任,依法增設日間托嬰中心,或與托育機構合作,提供即時且可負擔的托育支持,不僅減輕家庭壓力,也有助於企業留才,達成社會共好。
台灣凍卵協會響應醫界共同倡議,「從保存卵子,到敢婚敢生,再到能安心育兒,這是一條完整的少子化解方路徑。」協會提出呼籲,政府凍卵補助應重視「時間性連動」,設計獎勵制度與誘因,並加速修正《人工生殖法》,讓單身女性也能合法使用凍卵與人工生殖,落實生育選擇平權,結合婚育、托育、居住政策,建立完整「生育支持政策」,配套更完整、提升效益。
事實上,選擇凍卵的女性,多數經濟自主、生活穩定,仍期待未來能成家育兒。她們不是拒絕生育,而是 保留機會。因此我們呼籲,應盡速修法,讓「有意願卻未婚」的凍卵女性,也能納入少子化政策核心,真正回應時代的需求。
凍卵不只是冷凍,更要解凍。
透過補助、獎勵與修法並行,才能為女性創造更多選擇,也為少子化找到新解方。
少子化危機惡化 生殖醫學會籲擴大人工生殖補助、放寬凍卵條件
全文請見:https://health.ltn.com.tw/amp/article/breakingnews/5156978
凍卵協會: 「不只冷凍更要解凍」 推動生育保存政策倡議 呼籲「補助 & 使用誘因& 修法」 三軌並進 才能真正回應女性需求
出生數創新低 高齡人口破兩成 生育政策可持續優化
生殖醫學會九大建言 攜手政府守護高風險女性生育希望
全文請見:https://tw.nextapple.com/press/20250826/29F4BD1DB4EA1537E36E474BFFB41E48
生殖醫學建言 人工生殖補助盼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