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育力保存學會今(28)日舉行第一次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
由台灣生育力保存學會發起人蔡永杰教授主持開場,並邀請到前世界生育力保存學會理事長、日本聖瑪利安娜醫科大學鈴木直教授發表專題演講。議題涵蓋範圍廣泛,包括國家癌症登錄資料分析、抗癌治療對生殖功能的影響、AI精蟲篩選與寡精症樣本玻璃化冷凍等前沿技術,以及再生醫療中PRP與玻尿酸在卵巢與子宮內膜復甦上的應用。
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癌症患者存活率逐年提升,守護癌症病人「生育權」成為全球醫界的重要課題。台灣醫界多個專科醫師學會共同發起,台灣生育力保存學會今天正式成立,以提供臨床專業、建立衛教平台及政策倡議角色為核心使命,邁向完整癌後照護新里程碑。

▲奇美醫院婦產部部長、台灣生育力保存學會發起人蔡永杰
台灣缺乏全國生育力保存登錄資料庫,導致數據零散、無法追蹤病人長期生殖結果。而缺乏全國性數據支持相關政策推動,導致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療、放療等治療前,生育能力被忽略。
隨著癌症生存率提高,為患者保留生育能力愈發重要。蔡永杰認為,國內尚未建立癌症患者生育力保存資料庫,有損患者知情權與未來生活規畫權益。馬來西亞、菲律賓、中國都已經成立生育力保存資料庫,日本的系統建置更是完整,英國則公開生育力保存數據,美國的癌症登錄結合生育力保存資料,可做為醫療政策的實證基礎。
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癌症患者存活率逐年提升,守護癌症病人「生育權」成為全球醫界的重要課題。台灣醫界多個專科醫師學會共同發起,台灣生育力保存學會今天正式成立,以提供臨床專業、建立衛教平台及政策倡議角色為核心使命,邁向完整癌後照護新里程碑。
台灣常見的國人十大癌症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系統的統計,針對20至34歲族群分析顯示,最常見的癌症仍然是女性乳癌。此外,卵巢癌與子宮頸癌等婦科癌症,也是年輕女性較常罹患的疾病。至於男性,則以較少聽聞的睪丸癌為主。
國健署自今年9月起補助癌友生育保存,乳癌、血癌患者取卵補貼新台幣7萬元。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今天在台灣生育力保存學會成立活動指出,新制上路尚未滿月,截至目前已有11家醫院、17名病人申請,平均審查都不到1天就通過,其中11人是24歲至40歲癌友。
奇美醫院婦產部部長兼生殖醫學科主任蔡永杰認為,台灣目前對醫療性凍卵的補助,相較於日本,都還不夠完善。對象僅限於18至40歲,當患者15或16歲就罹癌,恐成失落的一角,甚至年齡上限只到40歲也不合理,畢竟台灣的試管嬰兒補助年齡已經放寬到45歲。
蔡永杰表示,補助的癌症種類也過於有限,目前僅涵蓋乳癌與血癌,但實際上,許多癌症治療都需要使用化療,而化療會嚴重傷害生殖系統。因此,應該逐步將補助擴大到所有癌別、所有年齡,比照日本的做法,甚至不只要補助凍卵與凍精,還應該納入卵巢組織冷凍。
蔡永杰說,或許有人擔心這樣的補助會增加國家財政負擔,但以日本為例,實施全癌、全齡補助生育保存後,相關費用占整體癌症補助支出不到1%,其實負擔非常有限。對於少子化問題嚴重的台灣來說,只要有人願意生,都是國家應該珍惜、予以支持的對象。
台灣凍卵協會曾琬婷理事長表示,醫療性生育保存議題複雜,日本在政策與學術推動上已走在全球前端,值得我們學習。
台灣凍卵協會曾琬婷理事長分享,從會中可以看到國內外專家針對癌症病友生育力保存、臨床實務挑戰、跨科轉介模式以及資料庫建立等面向皆提出寶貴經驗與分享。而這些討論讓我們更加確信:生育保存不只是醫療技術,更是心理支持、經濟考量、社會制度共同作用的整合議題。
台灣凍卵協會將持續扮演橋樑角色,推動跨領域合作,讓更多需要的病友能在治療之外,保有未來成家的希望。
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9月試辦已17例 國健署:滾動式擴大適用範圍
癌症生育保存 醫界籲全癌全齡補助
生育保存補助已有17例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