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t Record

2025 年「癌症論壇」精準抗癌 暖心陪伴

分享文章

2025 年「癌症論壇」精準抗癌 暖心陪伴

週末剛結束一場由聯合報主辦,社團法人台灣凍卵協會 TEFA 協辦的 2025 癌症論壇,集結醫界專家學者、政策制定者與病友團體,展開為期兩天(12 日及 13日)的深度討論與交流,內容涵蓋最新的癌症治療技術、精準篩檢政策、照護模式創新與癌友心靈支持等。

癌症主治醫師沒說的選項 TEFA台灣凍卵協會醫療性凍卵補助 「公益希望計畫」成癌友「生育保存」唯一助力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林永昌、國泰綜合醫院呼吸胸腔科教授蔡俊明、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 石崇良、聯合報社長游美月、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立法委員王正旭、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 所所長查岱龍、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台灣凍卵協會理事長曾琬婷、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

 

 

作為推動女性生育自主與保存生育力的民間組織,我們在現場感受到,不論是抗癌或凍卵,背後的核心價值其實一致:那就是給予選擇權、守護人生可能性。
論壇首日以『精準醫療生態系』為主軸,從政策、臨床到產業應用,深入探討癌症治療的現況與突破。


國衛院司徒惠康院長表示我們需建立符合台灣族群特性的癌症基因資訊庫,才能填補長期以來過度依賴歐美研究數據的落差。根據最新統計,「台灣每 9 分53 秒即有 1 名癌症病人死亡」, 每一秒鐘都牽涉國人性命及生活質,國衛院2024 年建置台灣首座本土癌症基因資料庫,累積逾 6000 筆資料,有助新藥開發與健保給付,呼籲政府加速基因檢測與藥物補助。


中央健康保險署石崇良署長說,治癌趨勢改變,健保收載標靶藥物品項共 76種,已超越傳統化療 62 種,且支出金額懸殊,標靶藥費支出每年高達 290 億元,形同每項癌症標靶藥物,需 4 億元醫療費用支出,健保署透過癌症新藥基金,支持癌症藥品收載,並提出接軌國際指引,優先納入國際指引實證證據較高藥物。


台北榮總醫院曾令民副院長分析,台灣乳癌死亡率與1995 年相比增加 1.5 倍,民眾憂心年紀、副作用、外觀與生育導致晚期乳癌診斷比率居高不下有關。為鼓勵民眾接受篩檢和治療,各界竭盡心力,除了國健署擴大乳癌篩檢年齡為 40至 70 歲,健保去年至今擴大給付 3 乳癌新藥、新增 4 乳癌新藥,醫界也擴大乳癌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參與,全台 94 家非營利組織則提供病友服務TEFA 的「公益希望計劃」也在其中。


論壇第二天,專家暢談「暖心陪伴」,以癌症旅程中的全人照顧為主,聚焦於病友照護、支持性治療與心理陪伴。知名球評潘忠韋鼓勵「不要害怕面對病情,保持正面,人的意志力沒有極限,重點是堅持到底 」。

▲第二天論壇,與會專家包括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衛福部桃園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邱昱棋、TFC台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主任醫師黃馨慧、 三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宇欽、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張維宏、癌症希望基金會主任陳昀、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 

另外,本次論壇我們也邀請到了我們的合作院所,TFC 臺北婦產科生殖中心主任黃馨慧醫師代表台灣凍卵協會出席,分享了「癌症女性生育力保存」的重要性。

▲TFC臺北婦產科生殖中心主任黃馨慧醫師表示,「公益希望計畫」,針對20至40歲、因罹患乳癌或婦癌,而有緊急凍卵需求的女性病友,提供凍卵補助畫 。

黃馨慧醫師也指出,隨著乳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及治療技術進步,第0至2期的癌友五年存活率已超過9成,使得「癌後人生」不再遙不可及,但生育議題卻逐漸成為癌友們新的考驗。並分享醫療性凍卵的成功案例,一位乳癌患者在37歲完成凍卵療程,五年後42歲接受胚胎植入,成功產下一對龍鳳胎;另一位患者於32歲凍卵,37歲順利懷孕並活產,「這些故事不僅是數據上的成功,更代表癌友對未來的主動選擇權與掌控權。」癌症治療中的化療與放療,會對卵巢造成嚴重損害。卵子的數量與品質快速下降,尤其對年輕女性而言,可能造成提早停經或永久不孕。黃馨慧醫師表示,很多癌友在康復後才意識到自己失去了生育能力,屆時大多為時已晚。為了提升癌友未來成功懷孕的機率,在癌症治療前時至少應凍存15 至20顆成熟卵子,隨著年齡增加,所需卵數亦相對提高。而臨床觀察越年輕的癌友,對於生育保存的意願越高。但問題在於,並非每位病人都有機會在治療前獲得即時且正確的衛教資訊。因此強調,若在癌症診斷初期即進行跨科整合,讓婦產科、腫瘤科與生殖醫學專業能夠同步評估並規劃,是保障患者完整生命選擇權的關鍵。她也提到,根據臨床觀察,越來越多年輕女性願意在治療前主動詢問「凍卵是否可行」,顯示女性意識與資訊透明度皆有所提升,醫療體系更應積極回應這份期待。TEFA 台灣凍卵協會推動「公益希望計畫」,針對20至40歲、因罹患乳癌或婦癌而有緊急凍卵需求的女性病友,提供凍卵補助,每人最高可獲得新台幣2萬元,協助減輕凍卵療程的經濟壓力。「公益希望計畫」目前與全台13家醫療院所與病友團體合作,提供專業諮詢與凍卵服務,成為癌友在治療前保留生育力的重要資源與後盾。

確診癌症我還可以生小孩嗎?醫師這樣說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癌友即使走出罹病陰霾,下一步恐面臨不孕困境。根據醫師臨床觀察,八成癌友在治療後有不孕的狀況,尤以女性因生育能力恢復較差居多。然而,生育保存意識不足是癌友面臨的主要挑戰。醫師呼籲,若癌友未來有生兒育女的想像,須在接受治療前先凍精、凍卵。

▲2025癌症論壇|元氣醫聲 ft. 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主任 黃馨慧